1月2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馮四洲主任醫師、裴曉磊副研究員和北京大學王應教授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一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SCIMP+外泌體主導肺炎早期免疫過程中肺泡巨噬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的協同抗感染作用機制,為肺炎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了新靶點。
肺炎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多種病原微生物感染肺組織后,肺泡巨噬細胞或上皮細胞的炎癥應激潛能不足時會直接影響外周免疫細胞向感染部位的趨化速度,進而導致病原微生物清除延遲,加重感染,甚至發生急性肺損傷(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商務洽談,點此處,在線咨詢
然而,在肺炎早期,肺泡巨噬細胞與外周免疫細胞(如中性粒細胞等)的協同機制尚不明確。據文獻報道,中性粒細胞趨化延遲將導致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并誘發強烈炎癥損傷過程。因此,闡明肺炎發生過程中肺泡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之間的協作機制,對干預肺炎過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研究發現在細菌的刺激下,巨噬細胞可通過外泌體途徑快速分泌SCIMP蛋白。通過檢測163例患者的病理樣本,發現肺炎患者的外周血血漿和肺泡灌洗液中的SCIMP蛋白水平和SCIMP+外泌體數量顯著高于未發生肺炎患者,且SCIMP的表達水平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比例密切相關,提示SCIMP可作為肺炎的生物標記物。
在細菌誘導的小鼠ALI模型肺泡灌洗液中,SCIMP+外泌體在細菌暴露后的15分鐘內即顯著升高,該速度明顯快于經典趨化因子或炎癥因子的表達速度。此外,該研究發現了SCIMP蛋白/SCIMP+外泌體對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活性,并且依賴SCIMP的N端。通過支氣管肺泡灌注的方式,外源性給予小鼠SCIMP+外泌體、SCIMP蛋白或SCIMP N端多肽均能通過趨化更多的中性粒細胞,進而顯著改善細菌誘導的ALI模型小鼠的生存率。相較于野生型小鼠,細菌誘導Scimp-/-小鼠發生ALI后,趨化至肺部的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肺泡灌洗液中的細菌克隆數顯著升高,肺損傷嚴重,死亡率明顯較高,而給予SCIMP N端多肽能夠顯著逆轉上述過程。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搭建了趨化因子受體篩選平臺,成功篩選出SCIMP蛋白的趨化受體是甲酰肽受體(FPRs),驗證了SCIMP和FPRs的配受體關系,并證實SCIMP是依賴FPRs+中性粒細胞而發揮改善ALI的作用。該研究首次闡明了“巨噬細胞-SCIMP-FPRs-中性粒細胞軸”在肺炎免疫過程中發揮關鍵機制,對開發肺炎臨床診治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據悉,馮四洲、裴曉磊王應為共同通訊作者。裴曉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劉麗主治醫師和博士生王潔茹為共同第一作者。(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思瑋 闞宇軒)